正月十五,闹“元宵”——春节风俗探源(三)

作者:妍慧

更新时间:2023-02-06 11:02:03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我们就迎来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是什么意思呢?

“元”的本义是人的脑袋,引申为开始、起初,比如“元旦”就是一年的开始。

“宵”指的是夜晚。元宵,就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就是正月十五,也叫“元夕”。

这么特殊的日子,怎么庆祝呢?主要是看月、看灯和看人。“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月与灯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据说汉代的时候,吕后专权,扶持吕氏家族。后来吕氏死后,诸吕作乱,周勃等人平定了叛乱。为了纪念这件事,汉文帝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与民同乐。到了唐朝的时候,放灯的规模非常大,花样特别多。正如唐诗里写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宋代的元宵节也热闹得很,从辛弃疾的词里可以窥见当时的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前面提到,元宵佳节,看月、看灯,还看人。在古代,平时的夜里实行宵禁制度,禁止大家在街上溜达,让大家赶紧回家睡觉。有外面瞎溜达的会被抓起来。到了元宵节时,取消宵禁,人们可以尽情玩耍。所以,人们很重视元宵节,街上有卖灯的,有卖糖人的,有卖面具的,有街头表演的;还有很多美女,平时不出门,这时候打扮得特别漂亮,结伴出行。看灯的时候,还顺便可以猜谜语,贴在花灯上的谜语叫“灯谜”,猜中有奖,所以吸引了很多人参加。别的节很少这么热闹,要不怎么说是“闹”元宵呢。北宋司马光有一阵子住在洛阳。有一年元宵节,夫人打算出门看灯。司马光说:“家里就点灯了啊,为什么上外面去看?”夫人说:“出去不光看灯,还想看看游人。”

我国的节日有个特点,就是每逢佳节必定吃点什么。元宵节也得吃点儿特殊的,那就是元宵,圆圆的、甜甜的,象征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北方一般叫元宵,南方叫汤圆,做法也不太一样。

很多故事都发生在元宵节。相传,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的乐昌公主和驸马徐德言知道即将国破家亡,就将一面铜镜打破,一分为二,各执一半,作为日后相见的凭证。两人约定:如果公主还能活着,就在元宵节时派人到闹市卖半块镜子,这样徐德言就知道她的情况了。后来乐昌公主被俘,成了隋朝大臣杨素府上的侍妾。徐德言长途跋涉,到京寻访。元宵节那天,他拿着半块镜子前去集市,果然见到一位老仆人在叫卖镜子,两块镜子合在一起,严丝合缝。徐德言知道了乐昌公主的去向,回忆起两人的感情,知道今生难以再见,不由泪流满面,在半面镜子上写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老仆回报乐昌公主,公主见了诗,终日茶饭不思,以泪洗面。后来杨素得知此事,颇为触动,决定成人之美,找来徐德言,让他们夫妻得以“破镜重圆”。

还有我们熟悉的一个故事,也和元宵节有关。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里记载,有个叫田登的郡守,不许别人提他的名字,谐音也不行。等到了元宵节,官府贴出告示,不敢说“放灯”,只好写:“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于是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三千字”品牌联合创始人)

百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等相关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客服QQ:981710980
© 2020 - 2022 备案号:桂ICP备18001124号-5 | 自由分享各种资源,资讯,影视,娱乐等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