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愉悦的科学文化之旅

作者:婧慈

更新时间:2023-01-25 15:00:52


(资料图)

新年伊始,首期“新发现·科普书单”和“2022首都科普好书”榜单分别在上海、北京两地揭晓发布,向全国读者奉献了一道丰盛的“科普大宴”。我受邀参加相关评审工作,也经历了一番愉悦的科学文化之旅。尤为欣喜的是,多部上榜作品的作者,是《科普时报》的专栏作者或“重磅”作者;相当一部分图书,曾在《科普时报》上做过推介。

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起的“新发现·科普书单”,系科技(科普)界与文化(出版)界联手以明确品牌形式力推科普图书,在全国算是首开先河。18种好书分“科学人文”“科学生活”“科学少年”三大类上榜(见附文),精准地对应了分众阅读群体,关切到了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健康生活方式与相关知识的普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和创新文化的营造、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传播,等等。另有《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和《十万个为什么》登上“致敬经典”特别书单。

“新发现·科普书单”活动的整体构思,是邀请国内优质科普出版机构加入“科普出版联盟”,推荐优秀科普图书,再由专业评审团评选出最终书单。我觉得,这种由优质出版机构推荐优秀图书的做法,整体而言,让参评图书的科学性、规范性都有了基础保障。虽然没有做到对科普好书的全覆盖,但大体可以代表目前国内科普出版的最高水平。

譬如,冯伟民著《进化史诗16讲》,以地球生命演化为主题,用生命进化史上16个重大演化事件和重要古生物类群相关的章节来表现生命演化的历史进程,将生命演化史融汇在一个个看似彼此独立、实则相互关联的体系中,是一部集众多学科知识和精彩科学探索故事于一体的科普佳作。美国矿物学家罗伯特·M.哈森著《碳如何玩转地球》,以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生命赋予者”——碳的视角,洞悉碳基世界底层发展逻辑,纵览地球45亿年史诗变迁,特别阐释了矿物与生命的起源、生命究竟是什么等。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约翰·D.巴罗著《科学的画廊》,附以200余幅全彩大图展示自然的壮丽、科学探索的绝美瞬间,再现人类思想的高光时刻,为喜爱科学、历史、艺术和哲学的大众读者打开了一幅别开生面的科学画卷。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推荐发布的“2022首都科普好书”,则是结合专业与大众,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以强国科普、前沿科普、全民科普三类展开征集,最终经多个领域的专家审查评阅产生了30部上榜作品。其多位“北京本土”作者为人们所熟悉,如郭耕(《动物与人:郭耕自然保护随笔》作者)、段煦(《冰洲上的游戏:段煦南极博物笔记》作者)、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作者)。就书目看“国际视野”也彰显无遗,如上榜的引进版图书有一部《看不见的大自然:生命和健康的微生物根源》,作者是美国著名地理学家大卫·R.蒙哥马利,它通过追溯地球生命演进的历史,讲述了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如何促成了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的繁衍,乃至人类肠道等的正常运转,搭建了生命的基石。

京沪发布这两个科普榜单,没有“仅此而已”,因为都考虑到了后续。“新发现·科普书单”活动办公室负责人告诉我,该活动不是以发布一张书单为结束,而是力图使科普图书的多渠道推广更加立体化、纵深化,视频号、公众号齐齐发力,就是要常态化、持续性打造科普阅读平台,使之成为促进全民阅读的平台,公众了解科普图书的窗口。“2022首都科普好书”活动在书目发布的同时,还发布了“30人×30书科普阅读分享会”计划,以大科普+新视听的方式,联动多方人士面向市民解读好书、传播优质科普内容,目前已经完成25场次阅读分享会。1月14日到17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携手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图书大厦等机构,联合敲响2023年科普集结号,历时4天,超长“营业”40小时。此外,持续至2月12日的“阅读嘉年华·科普好书”主题书展也在北京图书大厦揭幕。

开启“新发现之旅”,科普阅读过大年。

百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等相关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客服QQ:981710980
© 2020 - 2022 备案号:桂ICP备18001124号-5 | 自由分享各种资源,资讯,影视,娱乐等最新消息